设计资讯|索尼概念游戏控制器:“粘液感”的半透明设计
当大众还在热议 “透明化” 能否成为下一代科技产品的主流语言时,一款以 “粘液” 为灵感的索尼游戏控制器概念设计横空出世,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激起千层浪。
当大众还在热议 “透明化” 能否成为下一代科技产品的主流语言时,一款以 “粘液” 为灵感的索尼游戏控制器概念设计横空出世,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激起千层浪。它用半透明视觉效果与独特材质联想,重新定义了 “交互设备” 的可能形态,也让行业开始思考:未来的科技产品,该如何在 “科技感” 与 “生命力” 间找到平衡?
这款概念控制器的轮廓,乍看遵循着传统游戏手柄的人体工学逻辑 —— 对称布局、摇杆与按键的经典位置,可当目光聚焦到材质与视觉呈现时,强烈的 “矛盾感” 瞬间袭来。它的外壳被赋予 “粘液感” 半透明材质,像是给冰冷的科技产品裹上一层外星人的皮肤。这种材质既带着生物组织的柔软联想,又因半透明特性下若隐若现的电子元件,保留着赛博朋克风格的冷硬质感。手柄部分采用浑浊磨砂的全透明设计,操作按钮并非传统的 “突出式”,而是隐匿于 “皮肤” 之下,形成一种 “按压生物组织” 的奇妙视觉暗示。
当玩家的手指靠近,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好奇被瞬间点燃 —— 想要触碰的冲动,源于对 “未知交互体验” 的探索欲;而 “粘液感” 带来的微妙不适,又形成一种反向吸引力,催促着人们去打破常规、挑战感官边界。这种矛盾感催生出的独特吸引力,恰似赛博朋克世界里 “高科技与低生活” 的对冲美学,让产品从 “工具” 升华为 “可引发情绪共振的交互媒介”。
近几年,Nothing 等品牌掀起的 “透明化” 浪潮,让科技产品的内部结构从 “神秘黑箱” 走向 “可视舞台”。但这款索尼概念控制器,显然不满足于 “让结构可见” 的初级透明逻辑,它在探索一条更具突破性的路径 —— 从 “可视” 到 “可感”。
传统透明设计,依赖塑料、玻璃等无机材质,传递的是 “科技的精密与理性”;而这款控制器大胆模拟胶原蛋白、纤维素等有机材料的质地与视觉效果,试图让科技产品挣脱 “无机” 标签。当光线穿透半透明外壳,内部电子元件的光影与有机质感的外壳交融,玩家触摸手柄时,不再是触碰冰冷的塑料,而是产生 “与生物交互” 的错觉。
这种设计突破,拓宽了透明化的表达维度:左右摇杆保留标准布局,却因 “透光外壳 + 有机质感” 的包裹,让 “操作科技产品” 的动作,有了 “唤醒生命体” 的仪式感;手柄间神秘的深 / 海军蓝组件(或为发射器、电池、即插即用扬声器 ),在半透明材质的映衬下,像是生物体内的神秘器官。
需要明确的是,这款控制器并非索尼官方落地的产品,而是 “An Improbable Future” 团队用 AI 图像 / 视频生成工具构建的 “替代现实” 实验。在他们的创意宇宙里,索尼品牌成为连接现实与想象的纽带,从录音机、相机到汽车,AI 算法编织出一系列突破物理限制、跳脱行业惯性的设计。
AI 生成的特性,让设计摆脱了工程逻辑、成本核算、生产可行性的束缚,进入 “想象力无界” 的自由空间。它不需要像真实产品那样,用 “功能需求” 解释设计选择,而是以纯粹的视觉冲击与概念表达,为行业提供全新思考维度:当 AI 深度参与创意环节,科技产品的形态、交互体验,将不再受限于人类经验的 “舒适区”,那些曾被认为 “异想天开” 的设计,或许正是未来产品的雏形。
面对这样一款充满 “粘液感” 的概念设计,市场的反馈必然两极分化。有人痴迷于 “有机赛博” 的新奇体验,将其视为未来交互的浪漫预演;也有人因 “生物联想” 产生生理不适,质疑这种设计的实用价值。但在设计创新的语境里,争议本身就是价值 —— 它迫使行业直面 “科技产品该如何唤起情感共鸣”“材质联想怎样影响用户体验” 等核心问题。
这场争议,实则抛出了关于 “未来交互设备” 的深层思考:科技产品是否需要更贴近 “生命形态” 的设计?当材质不再只是 “物理载体”,而是成为 “情感与哲学表达” 的媒介,用户体验将如何被重塑?透明化设计的终点,是停留在 “让用户看见科技”,还是进阶到 “让用户感知科技与生命的联结”?
无论最终市场接受度如何,这款概念控制器都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未来交互设计的脑洞。它提醒从业者:在科技与创意加速融合的今天,别被现有技术框架、用户习惯束缚,要让想象力先于技术抵达更辽阔的地方。或许未来的某一天,当我们握住游戏手柄时,真的会分不清 —— 自己触碰的是冰冷的科技,还是另一种形态的 “生命体”,而这,正是设计最动人的魅力:用概念照进现实,让未来提前到来。
转载改编:YANKO DESIGN
中国十佳工业设计公司
中国十大影响力设计机构
中国十大设计杰出青年单位
中国工业设计AAA信用企业
国家高新技术企业
省级工业设计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