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扫二维码
添加大业资深项目经理
了解更多合作

  • 朱先生
    13923192702
  • 李先生
    15920424041
DAYE NEWS
content

深夜两点,你突然从半梦半醒中坐起 ——“明天要给客户发方案!” 摸黑摸出便签本,潦草划几笔,塞进枕头边。清晨睁眼,便签要么消失在床缝,要么被咖啡杯压住边角;打开邮箱,新邮件像雪崩般袭来,昨晚的提醒早被促销广告和工作简报埋成化石。这是不是你和 “记住任务” 的日常战争?




一边是实体便签的 “视觉存在感” 优势,却逃不过丢失、混乱、笔迹破译难题;另一边是邮件提醒的 “数字便捷”,却注定被收件箱的信息洪流淹没。这场横跨模拟与数字时代的任务管理困局,被一个叫 FriendlyStack Reminder DIY 小工具轻巧破解 —— 它把 “给自己发邮件记提醒” 的动作,变成了桌面上当之无愧的 “数字便签本”。



FriendlyStack 的逻辑简单到令人拍案:你本来就会给自己发邮件记提醒,现在让这些邮件跳出 inbox,变成眼前的实体提醒。操作像呼吸一样自然:打开邮箱,给指定地址发封邮件(主题写任务,正文可备注细节),几秒后,FriendlyStack 的屏幕上就会新增一条明黄色任务条,和便利贴一样扎眼。多台设备还能同步 —— 家里书桌、办公室工位各放一台,任务跟着你 “搬家”,永远在视野里。






这背后的技术并不复杂:基于通用微控制器模块(类似 Arduino 生态),搭配小型显示屏,通过网络抓取指定邮箱的新邮件(可设置过滤规则,只显示带特定标签的邮件)。低成本硬件 + 日常操作的结合,让它成了 “用数字工具的惯性,解决模拟需求” 的典范 —— 毕竟,谁会拒绝 “发邮件” 这种已经刻进肌肉记忆的动作呢?



手机通知是 “强制性打扰”:震动、弹窗、小红点,逼着你立刻放下手头事。但 FriendlyStack 是“被动提醒者”—— 它就静静趴在桌面,像个沉默的助手,只有你抬眼时才会 “说话”这种设计暗合认知心理学:大脑对 “静态视觉信息” 的处理更轻松,不会像动态通知那样触发 “紧急响应”。就像办公室里的绿植,存在即提醒,却从不喧宾夺主。屏幕亮度经过调试,白天清晰可见,夜晚不会刺眼;倾斜角度刚好卡在 “视线余光能扫到” 的范围,既不挡键盘,又能随时提醒。






对比实体便签,它还多了 “秩序感”:任务可以排序、标记完成(支持触屏交互或邮件回复标记),不会因为新便签叠加而乱成马赛克;更不会出现 “字太草,连自己都看不懂” 的尴尬 —— 毕竟邮件里的文字,可是清清楚楚的数字版。





FriendlyStack 最动人的特质藏在 “不完整” 里 —— 它故意把外壳设计的主动权交还给用户。通用微控制器模块构成的核心,像颗等待赋能的种子:有人给它套上极简哑光壳,让它和北欧风桌面浑然一体;有人 3D 打印出摩艾石像底座,让复活节岛的沉默巨人 “看守” 任务;甚至有手艺人给它搭配纸艺飞鸟,让提醒工具变成桌面装置艺术的一部分。这种开放性打破了 “产品” 和 “作品” 的边界,每个 FriendlyStack 都不再是流水线上的复制品,而是使用者审美与脑洞的延伸。当 Maker 社区里的太空舱外壳、模块化底座模型不断涌现,你会发现,人们对 “工具” 的期待早已超越功能,开始渴望参与创造的温度。



FriendlyStack 从没想过和 Todoist、日历 APP 们抢地盘。它很清楚自己的使命:接住那些 “不够资格” 进复杂系统的碎片任务 —— 可能是提醒自己买包牛奶,或是给妈妈打通电话。这些小事不该被塞进精密的时间管理齿轮,却又容易在生活褶皱里溜走。它用最朴素的方式回应时代病:当所有人都在追求 “全功能”,它偏偏拥抱 “不完美”;当 APP 们忙着用弹窗绑架注意力,它选择回归 “看一眼就记住” 的原始体验。这种对 “简单” 的固执,恰好戳中了被工具过载压垮的群体:我们渴望效率,却更渴望不被效率奴役的呼吸感。

 

转载改编:YANKO DESIGN

Motivated by
industrial design desire
as always!

工业设计冲动驱使我们一直向前!

中国十佳工业设计公司
中国十大影响力设计机构
中国十大设计杰出青年单位
中国工业设计AAA信用企业
国家高新技术企业
省级工业设计中心